2025AI創新獎 徵件全面啟動!5/30前熱烈徵件中!

【開啟綠視界】國際呼籲:從生活方式改變對抗氣候變遷!



為了減緩人類對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的影響,並共同遏制全球暖化趨勢,聯合國在2015年召開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上,各國通過了《巴黎協定》。根據這份協定,簽署國必須確保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攝氏2度,同時也希望能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1.5℃特別報告」,報告中指出,為了避免溫室效應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全球升溫必須控制在1.5度之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全球需要在21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

在2021年,IPCC發表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再次強調,為了控制全球暖化,我們必須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2019年,英國成為第一個立法承諾淨零排放的主要經濟體,而歐盟也在同一年提出「氣候中和大陸」的目標,這引發了全球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紛紛承諾淨零的潮流。除了國家層級的努力外,許多非國家行為者,例如區域、城市、學校和私人機構等,也相繼提出自己的淨零減排承諾。Net Zero Tracker網站資料顯示,已有147個國家、188個區域、276座城市和1,178間企業提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這些承諾涵蓋了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和93%的GDP(Net Zero Tracker,2024)。

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趨勢,各國紛紛提出應對政策、策略和措施。2022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能源效率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已開始發起行為改變與宣傳活動,告知消費者應如何節約能源,包括鼓勵消費者縮短淋浴時間、採用晾乾衣服、減少駕駛能源使用等方式,透過簡單行動減少能源支出與節約能源。因此若要實現2050淨零目標,如此大規模與速度的轉型,不能僅依賴於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發展、節能措施、智慧交通和便捷的運輸網絡等技術創新,還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和人民思想行為的改變(國家發展委員會,2023)。

臺灣預計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是個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巨大轉型工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政府於111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並修正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不僅對外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對內也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

根據「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透過這樣的戰略規劃,營造出一個更加永續、低碳的社會,同時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為臺灣未來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2024年,賴清德總統提出「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以「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引領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提升國家競爭力與韌性。其中,「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是關鍵的一環。淨零轉型不僅關乎產業與技術發展,更仰賴企業與民眾攜手改變思維與行為,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臺灣正積極推動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節能綠建築、低碳運輸網絡等措施,推廣以服務取代購買的消費模式,並透過全民對話與溝通,提高社會對淨零綠生活的認知與參與。唯有讓淨零轉型落實於日常,臺灣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與全球攜手對抗氣候變遷。


參考網址:歡迎加入環境部淨零綠生活大聯盟

(發佈時間:2025-03-06)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
轉寄   列印   分享
照片新聞
數發部政次林宜敬(中)頒發獨立遊戲開發獎勵暨產品化加值計畫獎項
全力支持新創 本會何春盛常務理事出席InnoVEX 2024 Night Party
行政院長卓榮泰參訪2024 InnoVEX
本會在COMPUTEX、InnoVEX設置TCA 50展位 歡慶TCA 50周年
行政院長陳建仁參訪國發會「臺灣淨零願景館」
東京電玩展推手CESA來台 與本會共同為台日遊戲產業發展助力
專題報導
影音專區
2024 Taiwan Edge AI Day 研討會暢談 AI 2.0 時代趨勢 日本橫濱 Edge Tech+ 2024 展會風光登場
2024 AI & Semiconductor Forum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臺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未來科技不斷電】奈米高熵氧化物花卉發光技術之極光蘭花應用於室內減碳技術
【未來科技不斷電】多維奈米銀鍍層之可拉伸導電纖維應變感測器
【未來科技不斷電】全球首創以弱監督式多實例學習框架精準解析數位病理影像之基因表現及存活預測
【未來科技不斷電】多孔電極與非貴金屬觸媒:陰離子交換膜水電解技術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