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綠視界】國際呼籲:從生活方式改變對抗氣候變遷!
為了減緩人類對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的影響,並共同遏制全球暖化趨勢,聯合國在2015年召開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上,各國通過了《巴黎協定》。根據這份協定,簽署國必須確保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攝氏2度,同時也希望能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1.5℃特別報告」,報告中指出,為了避免溫室效應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全球升溫必須控制在1.5度之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全球需要在21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
在2021年,IPCC發表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再次強調,為了控制全球暖化,我們必須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2019年,英國成為第一個立法承諾淨零排放的主要經濟體,而歐盟也在同一年提出「氣候中和大陸」的目標,這引發了全球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紛紛承諾淨零的潮流。除了國家層級的努力外,許多非國家行為者,例如區域、城市、學校和私人機構等,也相繼提出自己的淨零減排承諾。Net Zero Tracker網站資料顯示,已有147個國家、188個區域、276座城市和1,178間企業提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這些承諾涵蓋了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和93%的GDP(Net Zero Tracker,2024)。
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趨勢,各國紛紛提出應對政策、策略和措施。2022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能源效率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已開始發起行為改變與宣傳活動,告知消費者應如何節約能源,包括鼓勵消費者縮短淋浴時間、採用晾乾衣服、減少駕駛能源使用等方式,透過簡單行動減少能源支出與節約能源。因此若要實現2050淨零目標,如此大規模與速度的轉型,不能僅依賴於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發展、節能措施、智慧交通和便捷的運輸網絡等技術創新,還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和人民思想行為的改變(國家發展委員會,2023)。
臺灣預計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是個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巨大轉型工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政府於111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並修正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不僅對外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對內也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
根據「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透過這樣的戰略規劃,營造出一個更加永續、低碳的社會,同時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為臺灣未來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2024年,賴清德總統提出「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以「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引領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提升國家競爭力與韌性。其中,「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是關鍵的一環。淨零轉型不僅關乎產業與技術發展,更仰賴企業與民眾攜手改變思維與行為,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臺灣正積極推動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節能綠建築、低碳運輸網絡等措施,推廣以服務取代購買的消費模式,並透過全民對話與溝通,提高社會對淨零綠生活的認知與參與。唯有讓淨零轉型落實於日常,臺灣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與全球攜手對抗氣候變遷。
(發佈時間: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