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日益重視資料主權,國際法規日益嚴格。Open Data聯盟會長陳奕廷指出,台灣企業在進行跨境資料交換時遭遇諸多複雜的法律挑戰,然而台灣企業擁有堅強的ICT實力及資料儲存、處理及管理等優勢,可提供更符合國際標準的資料服務。政府若能積極支持民間組織與國際接軌,台灣將能大幅提升在全球競爭中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甚至有機會成為亞太區域資料儲存與處理的中心。 陳奕廷認為,台灣的資料服務業在東亞市場具有潛在的競爭力。以台灣與日本的合作為例,台灣與日本在推動資料共享與資料流通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台灣的企業可以通過與日本合作,將資料流通與共享的規範標準拓展至歐盟,從而提升台灣在全球資料交易中的影響力。 台灣與日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資料空間」的應用上。資料空間(Data Space)是一種促進跨境資料流通的架構,已經在歐盟國家獲得高度重視。台灣與日本
在當前全球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地緣政治變化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如何確保其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維持穩定營運,成為關鍵問題。台灣資安主管聯盟(Taiwan CISO Alliance)會長金慶柏表示,政府在保障社會安全和維護經濟穩定方面,應該扮演關鍵角色。而企業也需與政府攜手加強協作,以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 金慶柏表示,台灣自上世紀冷戰時期起,曾面臨兩岸緊張的局勢,當時政府便強調了防空洞、保密措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國民教育,這些防範意識對於當前企業及政府在面對各類突發情況時,仍具啟示意義。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台灣成為世界工廠的一部分,而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爆發,則使全球化趨勢開始遭遇挑戰,台灣面臨的局勢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如今,台灣作為地處亞太的關鍵地理位置,無論在經濟、科技還是地緣政治上,都需要更多的「韌性」來應對
隨著AI的普及,各產業對算力的需求急劇增加。算力的供給和需求成為一個關鍵議題。AI大聯盟會長吳漢章表示,算力作為AI應用的基礎,對企業的運營至關重要。然而,成本高昂的算力,阻礙了有心投入AI應用廠商的創新腳步。因此,如何讓產業「用得起」算力,是需要被正視的課題。 「台灣需要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來支持算力的發展。」吳漢章表示,包括提供資金支持、設立算力基礎設施,以及制定算力的使用規範等,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面對重要挑戰,探索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算力的效益,才能夠確保台灣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 在台灣,許多企業已嘗試將AI應用於產品開發中,並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有企業正利用AI提升產品的智慧化,並探索如何將AI融入到軟硬體系統的整合中。吳漢章建議,台灣企業應考慮將AI整合進產品中,並思考如何利用AI來提升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此外,企業
新電價已在 4月 1 日實施,期待能喚起全民節能意識。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 COP28正式宣布將完全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更要在2030年將再生能源容量提升兩倍,能源效率提升一倍,對目前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台灣,挑戰更加嚴苛。但危機即是轉機,除應積極重新檢視能源配比、加速電力排碳系數下降,更可透過公私協力,擴大對淨零創新的投入規模,以掌握備受重視的未來成長動能。 因此我們建議,首先應秉持確保電力系統韌性和穩定度的原則,重新檢視能源配比,並讓未來擁有更多重選項,提早新能源布局。 不論國人生活、產業經濟發展,都需確保電力系統的韌性和穩定度,未來除需努力提高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安全存量」天數,持續發展合理價格充足的再生能源外,也需重新檢視能源配比,應進行多重選項,除太陽、風力、地熱等、針對未來前瞻能源如小型核電站(SMR)、
政府採購是促進產業發展有效工具,也是民間採購重要示範,但以「公共工程硬體建設」為基礎的政府採購法,不僅無法體現資訊產業提供的知識、技術價值,許多採購沉痾更對產業發展形成阻礙。我們呼籲:適逢數位發展部成立,應由政府和產業攜手,全面檢視現有採購法規,讓我國擁有與時俱進、符合數位轉型精神的採購環境。 而當文化、資訊產業進行經驗交流時,我們發現:文化部根據文法基本法,制定適合文化產業的採購機制,完成產業非常期待的採購革新,不僅讓資訊產業感到敬佩和振奮,更為重新審視政府資訊採購,指出可行道路。當政府推動國家數位轉型戰略,若能積極吸取文化部經驗,優化政府服務流程、創新為民服務型態,應能帶動數位領域中的軟體、資安、服務產業發展。 文化部是根據 108 年 6 月通過的文法基本法第 26 條第 1 項,制定「文化藝術採購辦法」,並積極修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 1 月完成「2021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總人力職缺缺口創下近 7 年最高。麻煩的是,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衝擊下, 我國的工作人口在 2015 年達到高峰後,未來只會持續縮減,要有效解決產業憂心忡忡的人才缺乏問題,恐怕得更積極放眼國際。 臺灣一無天然資源,二無廣大市場,產業發展完全靠人才支撐,製造業還可用引進移工的方式彌補,但接下來攸關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數位轉型,不論政府或企業需要的人才,皆須長期培養行銷、研發、智財權等專業知識和人脈關係等,援用短期移工是絕無可能。 檢視人才來源,不外乎國內、海外。對本國人才而言,在目前少子化趨勢下,人才逐漸變少,臺灣的人均國民所得相較亞洲國家,近年並無成長,這更會造成人才往外流失,如何提高臺灣人均國民所得是留住人才的重要關鍵,另外就是必須盡力吸引海外人才。 我國在 2
縱觀日本「智慧社會 5.0(Society 5.0)」 、新加坡「智慧國(Smart Nation)」、歐盟歐「 Invest EU」、「Digital Europe」、「Horizon Europe 」等計畫,不難發現: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5G、雲端技術等前端科技,加速推動政府和產業的數位轉型,已是國家級的政策推動重點,但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Mckinsey、Gartner 等也同步指出,產業似乎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技術標準、技術掌握度、人才等都是產業正面臨的挑戰。 對照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最新的調查結果,我國製造業在因應數位轉型時,較注重透過小幅改變,以追求最大的效益,甚至約有 70 % 的製造業認為,只要維持現狀即可營運,多數企業以既有人員為基礎,再對外延攬適當人才,藉此先達到內
因氣候異常導致的生態衝擊,正在全球各地發生;熊熊的野火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加州及巴西等地的森林燃燒,焚毀的面積已打破歷史紀錄;在澳州大堡礁、菲律賓及越南以及台灣周邊大片的熱帶珊瑚進入白化與死亡階段,都是二十年來最嚴峻的情勢。科學家對於暖化的預測,似乎都已一一成真,我們必須立刻行動,否則早晚會被其吞噬。 如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UNFCCC)提出的「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無疑是人類在本世紀面對的最重大課題之一。當許多目光焦點放在各國能不能兌現巴黎協定時所提交的排放承諾,合作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2ºC或1.5ºC 內,有遠見的企業應積極找出可行的路徑,讓人類社會持續籍由科技的創新而永續生存下去。 減緩策略著重在經由節能減碳,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調適策略則意指人類在因應氣候災害時所產生的調節之道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2.0 大幅擴增包括 5G 網路建設和應用開發、人工智慧、縮短偏鄉數位落差、資訊安全等項目的「數位建設」預算;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2.0 的啟動,亞洲.矽谷計畫的智慧城鄉 2.0 也將以輸出國際市場為主軸,國家發展委員會更提出,要藉重能軟硬結合的系統整合力量,加速輸出海外市場,且會有系統性的戰略思維,整合資源打團隊戰,不讓日、韓進攻東協專美於前。 以往我們就不斷呼籲:政府應協助業界,建立「國家級系統整合平台」,由系統整合廠商(SI)做為領頭羊,在具備完整供應鏈或是可整合管理的場域,發展可持續執行、可高度複製的軟硬體及應用服務,而政府也應策略性長期支持應用服務廠商,確保永續發展。 同時,面對 5G 正式進入商轉,帶動垂直應用場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讓台灣建設智慧城鄉進入新的階段,此時從經驗中學習,可以讓未來的做法更為精進
今年八月底,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正式發布 3 年為期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引發金融界、科技業或資料業者高度的重視及肯定。 過去兩年,各界常笑稱我國的開放銀行,只能開放個家銀行利率資料的層次,但在這份路徑圖中宣告在今年底前,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將正式上路。 開放銀行已是全球重要趨勢,除將金融資料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藉由實現「消費者賦權」使銀行以更便利快速方式串聯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也讓銀行在與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及資料共享的過程中,更快進入數位金融轉型。過去的開放銀行,僅採取一對一合作方式,且須申請經金管會核准,參與之銀行及第三方業者之規模受限,這次也開放讓多家銀行一同合作,擴大市場效應,未來也很快將把單純銀行的開放擴展到退休金、投資保單及資產管理上。 在這份路徑圖中,我
在歷經產業斷鏈、國家封鎖、終端市場衰退等一連串的衝擊後,企業經營者對於是否能從龐大的資料量中,萃取出具備能見度和正確性的資訊,洞察未來的變化,並且快速地做出決策,是存在著深深的焦慮。即使是已經在數位轉型先行一段時間的企業經營者,在思考公司治理應該朝那些方向更為精進時,似乎都有著共同的答案,那就是:資料平台的建立和治理,關係到企業是否能朝更佳全球運籌模式邁進。 企業經營者對於無法建立底層資料平台,進而大幅削弱企業治理能力的焦慮,應該是來自於內部有著眾多的事業、營運等單位,但都各自有各自的資料標準,甚至許多資料並不在資料庫中,卻散落在電子郵件、紙本文件中,難怪有許多製造業進行數位轉型的先驅者發現:如果打通了用來分析和治理的底層資料平台,將能讓數位轉型的各項努力更容易擴散和落地。 就以我們自身曾實踐過的資料治理道路來說,印證了包括資料標準再定義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遲遲無法退去,為因應疫情採行的隔離檢疫、邊境管制、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也持續實施,不僅大幅改變人們生活的面貌,讓各種零接觸商機備受矚目;在人們行動力受到限制,必須減少實體接觸下,產業運用遠端監控、工業用機器人等科技的腳步也更為加速、加深。這些產業界的科技防疫做為,固然減輕了疫情造成的衝擊,但恐怕會隨之而來的勞動結構改變,也是未來不可迴避的問題。 全球經濟發展結構原本就面臨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等問題,導致勞力資源大量銳減,製造業逐漸轉向以智慧製造為重點的工業4.0。許多台商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選擇將生產線轉移至相對穩定的地區,因而紛紛回流台灣或轉戰東南亞,許多廠商更有著必須在短時間內,建置自動化產線的需求。如今加上新冠疫情的延燒,智慧製造相關的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運算、5G通訊等日益純熟科技,就難免讓產業界更為
聯合國預測,到 2050 年全球將有接近 70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為因應城市化日益加深帶來的挑戰,許多國家運用資通訊技術,展開探索和嘗試,希望解決居住、交通、能源、汙染等問題,當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匯流成為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更帶動新一波的智慧城市發展,只是不論智慧城市如何演進,缺乏緃觀思惟,在沒有標準下,各自發展,導致資訊、應用等碎片化,一直都是籠罩在智慧城市發展上的陰影。 勤業眾信(Deloitte)在「 5G 賦能智慧城市白皮書」曾這樣描述:在傳統的智慧城市建設中,由於將智慧應用細分成眾多的領域,建設內容相當廣,使得城市在規劃發展時容易失焦,而且使用的技術缺乏標準,各項數據資訊碎片化相當嚴重,使得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時,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 在這份白皮書中提到的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有時稱為智慧城市 1.0
近年來重大資訊安全事件發生的頻率與產生的衝擊,都日益升高,幾乎每年都有一兩件讓所有國人關注的重大資訊安全事件發生,這當然非台灣獨有的現象,根據調研機構 Cybersecurity Ventures 預估, 2021 年全球因網路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將高達六兆美元,而全球專業資訊安全人才的缺口,在 2019 年就已突破了 200 萬人。 隨著 5G 的開台,物聯網設備的急速成長,數位轉型成為企業與政府的必要戰略,不論是創新產品服務的開發、新型態商業模式建立、供應鏈的敏捷化等,資通訊科技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相對的,網路威脅也將從傳統的資訊環境,進入物聯網的新世界,成為無所不在的風險。 如同發生在2016年十月份美國東岸的駭客 DDoS 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事件,電信商遭到當時史上最大流量的網路攻擊,導致七十餘種網路服務如 Netf
Bosch Rexroth、Mercedes-Benz、Siemens、NEC 正運用具備「高速率」、「低延遲」與「廣連結」三大特性的 5G 通信技術,建置他們的專用網路。我們看到一幅全新遠景:相關機器透過 5G 相互連線,可以自行移動並重新組成新的生產線;可以即時取得組裝產線上的資料、並進行追蹤,藉由不斷的調整優化生產流程,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這些企業不僅能掌握場域訊號涵蓋狀況,更能將機密數據、參數等訊息掌控在手中。 5G 企業專網誘發的創新應用,還包括讓民眾不再受限網速,可享受多視角、高畫質的直播服務;也可讓急診或專科醫生藉高畫質即時視訊,指導急救現場人員把握黃金時間,進行醫療處理。這些創新遠景,不僅讓美、英、德、日等國紛紛為 5G 企業專網配置專用頻譜,我國去年完成「電信管理法」修法,著眼 5G 在垂直場域的龐大創新能量,為企業打開建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大蔓延,需要遠端工作的人數不斷增加,也讓許多中小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彈性改變工作模式,甚至迅速反應調整產線。 其實這樣的精神早已深植在中小企業的基因之中。父執輩手提皮箱全世界跑的身影,至今仍然鮮活;明天該進多少料、剩多少貨、哪台機器出了問題⋯⋯總是在父執輩腦海中清清楚楚。當年前輩們在打拚時所展現的「行動力」(Mobility)、「敏捷力」(Agility)、「洞察力」(Insight),也正是今天我們談論運用數位科技能協助企業提升的三大能力。隨著時間流逝,縱然精神不變,但企業實際做法需因應科技時代而改變。 行動力、敏捷力、洞察力 – 數位轉型中三大企業關鍵軟實力 「行動力」的展現,不在於使用行動裝置的多寡或能否讓員工隨處工作,而是體現在使用數位科技進行雲端協作。藉由完善資安佈署,能便利使用新興科技設備的智慧
備受注目的 5G 頻譜競標,創下總標金 1421.91 億元的天價,在大家開始擔心,未來 5G 電信資費會居高不下的同時,我們必須提醒,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 5G 只是另一次頻寬和網速的「演進」;但當 5G 挾「高速率」、「低延遲」與「廣連結」三大特性到來,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在許多垂直應用領域帶來的會是「革新」。目前正值研議如何善用 5G 溢標金之際,用對方向、用對方法,應該會是大家共同追求的方向。 臺灣 5G 垂直應用聯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國際研究機構 Ovum都預估,未來 5G 在垂直場域將從解決產業、地方問題出發,在智慧城市、5G 企業專網、零售、農業、娛樂、車聯網等領域,朝向 B2B 、 B2B2X 的服務模式發展。 從 Bosch Rexroth、Mercedes-Benz、Siemens、NEC等國際大
還在農曆新年,中華電信就全力投入如防疫手機、隔離定位、雲端資料處理等防疫支援,甚至在隔離區週邊布建「高速率」的 5G 基地台(AAU:Active Antenna Unit),迅速滿足防疫隔離區的高速無線上網需求,都是智慧防災的最佳示範。展望未來 5G 正式開台後的發展,中華電信林國豐執行副總經理指出,不論是 B2C 或 B2B 領域,最能讓使用者有感的各項智慧影像(Smart Video)應用,將是初期最主要的方向。 針對 5G 具備的「高速率」、「低延遲」與「大連結」三大技術特性,林國豐執行副總經理表示,「低延遲」的標準尚未底定;和物聯網息息相關的「大連結」,5G 主要是沿用 4G 時代的 NB-IoT 和 Cat-M1;至於最常提及的「高速率」,雖然因為目前使用頻率的關係,現階段展現的速率大約較 4G 高出二、三倍,但已經足以衍生出許多高
今年初的 5G 頻譜競標結果,遠傳電信絕對是大贏家,更鎖定「消費者數位生活」和「企業智慧轉型」做為未來 5G 發展的軸線。佈局著重在「消費者數位生活」實無意外,因為這本來就是電信業兵家必爭之地;但談到「企業智慧轉型」,其實遠傳電信同樣耕耘多時,也積極和地方政府共同發展智慧城市。遠傳電信井琪總經理也期待,台灣需要一個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劃或標準,讓台灣各縣市政府推動的智慧城市建設互連、互通,朝建構智慧國家的目標大步前進。 井琪總經理指出,近年來遠傳電信積極布局「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其中和電信業最息息相關的項目,就是物聯網。物聯網運用通信技術,可以將許許多多的終端裝置「連結」在一起,而「連結」正是電信業提供的最基本服務之一,也有望帶來創新應用商機。 遠傳電信除了運用NB–IoT 的技術,積極耕耘物聯網領域,更為擁有自主的物聯網能
長年致力物聯網、行動計算、系統模擬等領域的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暨華邦講座教授林一平,認同施振榮先生以「共創價值、利益平台」的王道精神,推動產業發展的理念,出任台灣全球無線平台策進會(GloRa)首任理事長。展望策進會未來的工作重點,林理事長指出,以開放共創的方式,推廣「GloRa」技術架構,促進更多應用能和「GloRa」對接,將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近年來在物聯網發展備受觀注下,包括 NB–IoT 、 LoRa 、 Sigfox 等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技術也成為建構物聯網時,主要的通訊技術選項。「GloRa」(Global Radio)系出「LoRa」,經中山科學研究院在「LoRa」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具備通訊距離更遠、干擾更低、耗電量更少等特性,同時可以和 LTE 、 5G 、 WiFi 等通訊環境對接並用,後續發展頗具市場潛力。
AIoT浪潮席捲全球,台灣指標性品牌大廠華碩自然沒有缺席。2018年底將默默耕耘許久的AIoT部門正式獨立出來,2019年更將AIoT提升為事業群層級,正式名稱為「智慧物聯網事業群」,與系統事業群、開放平台事業群並列一級的事業單位,這除了展現華碩開疆闢土的企圖心,更是期盼在全球AI生態系中取得一席之地,成為全球廠商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 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趙國維表示,環顧目前跨足到AIoT領域的公司,大多都是IPC廠商,其餘才是新創企業。華碩的業務多元,與國際能源、醫療、工業、基礎建設等領域之電子與電機產設備大廠多有接觸往來,在意見交換過程中,發現大家對未來升級轉型多有想法和期待。華碩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完整的服務據點和受到客戶信賴的品質,不論從美國、歐洲、日本,皆獲得正面迴響,更加確立目標。「我們有信心能成為這些國際大廠的互補性夥伴。」
隨著基因解碼以及大數據的成熟,加上資通訊產業和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精準醫療成為矚目議題,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理事長及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盧章智教授表示,精準醫療是提升、輔助傳統醫學的創新能量,未來可望往預防醫學發展,成為台灣醫療產業新願景。 受惠於精準醫療分子檢測與服務的檢測方法LDTS (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的建立,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讓醫學上的分析、判讀更加準確,並得以開始邁向「個人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甚至精準健康(Precision Health)新時代。 盧章智教授指出,精準醫學對於癌症、遺傳、微生物等項目的檢驗大有助益,可有效降低擴散、感染、先天性疾病發生及癌症治癒的機會。以癌症治療
面對高度連網時代的來臨,擔任本會資安應用服務聯盟會長的趨勢科技洪偉淦總經理心目中,眾多非標準化的連網設備,形成解決資安問題的最大挑戰,必須從智慧城市、醫療、工廠、自駕車等場域的角度,用提綱挈領的方式,逐步完善資安防護,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對資安的關注,不論深度或廣度,都是不夠的。 洪偉淦總經理更呼籲,資安是一種服務,若是無法建立服務有價,仍舊以硬體思惟計價,是無法讓用戶擁有真正良好的資安環境,也會讓資安產業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政府應帶頭重視服務有價,適度調整資本門、經常門的編列,甚至明確訂出服務的計價明細,相信會逐漸轉變現有的做法。 談到對聯盟運作的任務和期許時,洪偉淦總經理仍不忘強調經由溝通,讓資安獲得真正關注的重要性。洪偉淦總經理指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由各個場域的廠商或專業團體,制定各個場域的資安標準,是很基礎和重要的工作。而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