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必看AI指標展 WAVE 2025!立即預先登錄,探索未來科技生態。
專題報導

2016 獨立遊戲得獎作品報導

  • Devespresso Games團隊所開發的The Coma: Cutting Class遊戲,是一款由來自韓國的2D恐怖生存冒險PC平台遊戲,不僅在STEAM上獲得好評,更在2016台北電玩展第二屆Indie Game Award上百款遊戲競爭當中,獲得「創意新秀獎」第三名,這對於3D遊戲盛行的現代,當中的確有些特質與策略頗值得探討。 The Coma: Cutting Class的故事背景如下,主角Youngho身為一個平凡的韓國高中生,因為期末考即將到來,所以如同以往,坐在教室裡熬夜看書,然而在某個瞬間卻突然發現,學校裡面所有人都不見了,環境變得十分陰暗,而且不少同學跟老師都變成了厲鬼,安全的教室變成危險場所。主角為了要能夠活著回到家,不僅要透過跑步、移動或者是躲藏的方式,避開各式各樣的厲鬼的追殺,並且要透過地圖、筆記或各種提示,利用組

  • 被台灣和中國玩家暱稱為「小小守護者」的「Tiny Guardians」,是款沒有塔的塔防遊戲,用漫畫手法鋪陳故事,以大量圖片取代文字,獲得獨立遊戲開發商一致好評,獲得2016 Indie Game Award最佳人氣獎。 來自馬來西亞的「Kurechii」團隊以美術見長,創辦人P’ng Yi Wei認為,選擇自身所擅長、喜歡的遊戲類別投入,不但能夠發揮所長,且能夠有所突破,比較容易開發出好的遊戲;如果純粹迎合市場,可能就容易在原地打轉,做不出好遊戲。 「做遊戲不能賺錢,賣遊戲才能賺錢。」P’ng Yi Wei透露,其實「Tiny Guardians」只花一年就已經開發完成,但團隊成員覺得一點都不好玩,不想貿然推出,陷入理想與營收間掙扎。最後決定忍痛改過,從遊戲規則到動畫呈現都重新調整,最後花了28個月終於開發完成,「得獎總算值得了」。

  • 拜訪2016台北電玩展第二屆Indie Game Award市場潛力獎「幻鏡」的獨立開發團隊,充滿了驚奇。 此次「幻鏡」的美術表現,獲得評審相當大的好評,從「幻鏡」的製作人,也是心動網絡海外商務暨國內頁游商務總監的吳平口中得知,其實一開始「幻鏡」的開發團隊中,並沒有一位美術人員,而是由團隊成員用程式,做出他們心目中科幻遊戲動作過程中的特效。 當然吳平也說,一開始「幻鏡」的迴響不大,直到參加東京電玩展時,逐漸有來自市場的正向回饋,也是在那時,團隊獲得國際大廠的青睞,希望「幻鏡」能在不同的平台上,繼續發展。 是的,這是「幻鏡」帶來的第二個驚奇。在行動遊戲發展快速下,市場潛力大、進入門檻低,讓行動遊戲成為許多獨立開發團隊的首選,而「幻鏡」從原本的行動遊戲轉往電視遊戲主機console game領域,連吳平都不諱言,其中存在著不小的挑戰。

  • 接力棒遊戲創意工作室的成員來自大宇、鈊象、昱泉等遊戲大廠,幾乎橫跨單機、網遊、大型機台、行動等所有主要遊戲領域,但這群年青人此次在2016台北電玩展第二屆Indie Game Award獲得創意新秀獎的「昨日的艾莉若」,卻是一款虛實結合的擴增實境(AR)產品,而且他們的觸角已經伸向當前熱門的虛擬實境(VR)。 開發「昨日的艾莉若」的淵源,是來自在台北舉辦的一場披頭四展演活動。因此「昨日的艾莉若」也是以樂團為背景,情節改編自披頭四的音樂故事,經由和西門町的咖啡廳合作,讓消費者一進入咖啡廳,就已經變身成為柯南或福爾摩斯,任務是找出一椿發生在樂團內的謀殺案線索。 接力棒遊戲創意工作室提供玩家專屬的平板,經由預先的設計,在咖啡廳內預留許多的線索,例如玩家經由平板的提示,有一段關鍵的文字,隨後在咖啡廳的一件T恤上,發現類似的文字,此時玩家的平板上,

  • 編按 : Indie Game Award是台北國際電玩展特別為獨立遊戲開發者打造的專屬競賽,邀請包含台灣、香港、泰國、菲律賓、美國等遊戲媒體及專業人士,針對創意性、藝術性及技術性評選出「創意新秀獎」、「市場潛力獎」與「最佳人氣獎」。請跟隨我們的腳步走訪2016年的得獎廠商,一同分享他們開發獨立遊戲的理念以及參加TGS「Indie Game Festa(獨立遊戲專區)」的心得。 ----------------------------------------------------------------------------------- 挾著85萬下載量,香港「炸彈貓」(C4Cat)團隊音樂遊戲作品「Dynamix」不但奪下2016 Indie Game Award創意新秀獎第一名,更在Indie Game Festa B2BZone找到多

其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