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I教科書的趨勢與實踐:數位教學好幫手】講座免費報名!

2017發明展技術推薦系列報導(9)體外光學精密螺孔定位儀器


高雄醫學大學傅尹志教授(右)和李天慶醫師(左)

車禍、運動傷害,下肢骨折是國人常見的創傷,也是骨科臨床實務最常處理的骨折之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利用透視X光機找尋「完美圓孔」,徒手進行骨髓內鋼釘和微創互鎖式骨板來固定骨折。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卻隱藏著輻射曝露可能帶來後續細胞和染色體的傷害,更有可能增加骨科醫師罹癌的機會。由高雄醫學大學傅尹志教授領導團隊研發的體外光學精密螺孔定位儀器,提供一個快速、準確的定位方式,為醫病雙方帶來最佳效益。

傅尹志教授表示,雖然骨釘/骨板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遠端的固定螺釘對許多骨科醫師來說仍然是件不容易的事。傳統用X光來進行骨頭對位,一個病人整個療程下來大約要拍200張X光片,雖然X光的劑量低,醫生、病人也都有穿著鉛衣,但經年累月下來,暴露的部位仍不免照射到X光射線,對醫生造成潛在傷害。而且手術時間長,螺釘錯置的可能性。

「我們的研究目標是希望提供一個快速、安全以及準確的螺釘定位方式。採用光電工程以減少手術過程對醫師及病人的輻射曝露、減少手術時間、增加螺釘準確度。」傅尹志教授指出,現在微創定位手術傷口小,於是嘗試將光源架設於滑軌上,並在滑軌和光源之間設有旋轉平台,在定位時可進行微調,讓光線聚焦到正確的孔位。

利用高醫豐富的手術案例和經驗,透過機器學習來建立模型,傅尹志教授指出,以往工業界、科技界、醫學界多為各自努力,可能科技廠商研發出某一項產品之後,才請使用端幫忙檢視合不合用,然而在醫療體系中,每樣東西都必須有其不可替代性,不可能因為醫師或病人的個人喜好或噱頭就嘗試使用。因此高醫選擇從開發階段就進行合作、優化、驗證,整合醫病需求,未來也希望跟產業有更密契的交流合作機會,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與服務。


(發佈時間:2017-11-20)

上一則
回列表頁
轉寄   列印   分享
照片新聞
數發部政次林宜敬(中)頒發獨立遊戲開發獎勵暨產品化加值計畫獎項
全力支持新創 本會何春盛常務理事出席InnoVEX 2024 Night Party
行政院長卓榮泰參訪2024 InnoVEX
本會在COMPUTEX、InnoVEX設置TCA 50展位 歡慶TCA 50周年
行政院長陳建仁參訪國發會「臺灣淨零願景館」
東京電玩展推手CESA來台 與本會共同為台日遊戲產業發展助力
專題報導
影音專區
【COMPUTEX 2025】AI NEXT FORUM- Cloud x Edge AI x Data Center Highlight (May 6th, 2025)
2024 Taiwan Edge AI Day 研討會暢談 AI 2.0 時代趨勢 日本橫濱 Edge Tech+ 2024 展會風光登場
2024 AI & Semiconductor Forum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臺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未來科技不斷電】奈米高熵氧化物花卉發光技術之極光蘭花應用於室內減碳技術
【未來科技不斷電】多維奈米銀鍍層之可拉伸導電纖維應變感測器
【未來科技不斷電】全球首創以弱監督式多實例學習框架精準解析數位病理影像之基因表現及存活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