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建模與雙生基礎建設計畫交流會將分享未來推動藍圖與徵案方向,深化產官學合作,協助掌握趨勢提前布局。
人物採訪

理監事採訪系列報導(5) - 理事暨台灣愛普生科技呂理廸董事總經理: 政府帶頭、產業升級、聚焦投資是勝出關鍵



本會理事暨台灣愛普生科技呂理廸董事暨總經理接受專訪強調,台灣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關鍵在於政府帶頭、產業升級、聚焦投資。政府應藉由採購與補貼引導產業走向高科技,企業則要務實選擇能突圍的領域。台灣不能「什麼都想做」,而應集中火力在「AI PC、AR眼鏡、車用電子」這類兼具基礎與潛力的產業,才有可能在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呂董事總經理指出,台灣資源有限,但小國要有大戰略,應集中資源於一到兩個領域,而非平均分散。台灣在AI Server領域已有一定基礎,可以繼續發展代工與品牌。AI PC則可結合CPU研發與智慧化應用,讓PC獲得新生命。而AI AR眼鏡仍在起步,台灣若積極投入,有機會佔一席之地,應結合大數據、辨識、物聯網等技術,主打例如智慧交通、導航、即時資訊顯示等應用場景。

至於在車用電子的機會,他認為,電動車領域台灣難以追上中美,但在燃油車與一般車用電子仍有發展空間,台灣IT基礎強,可切入例如儀錶板、HUD抬頭顯示器、大型觸控面板等車用電子項目。特別是歐、美、日都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台灣可扮演橋樑角色,透過技術合作與供應鏈整合,爭取機會。

目前政府積極「AI新十大建設」,要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並且推動AI在各領域的應用,讓台灣邁向全面智慧化的時代,呂董事總經理建議,應具體落實,例如「AR眼鏡結合物聯網」就是一種具體解決方案。政府更應帶頭採購新技術,強調台灣政府應避免「買最便宜的、買舊款的」,而是帶頭使用高科技設備,形成產業升級的示範效應。

面對未來國際競爭局勢的變化,他分析,中美屬「大國角力」,台灣難以在AI平台、大模型或電動車等資源密集領域競爭,應避開正面競爭。日本雖然基礎設施好,但家電與產業智慧化較弱,若台灣能提供智慧化技術,雙方會有平等合作空間。而台灣若先與日本合作取得成果,展現本身在智慧化技術方面的實力,也將更能確立和歐洲成為合作夥伴。



(發佈時間:2025-11-26)

回列表頁
轉寄   列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