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6】 9/22 開放廠商線上登錄,10/1下午開放上傳報名表
人物採訪
  • 本會理事暨台灣愛普生科技呂理廸董事暨總經理接受專訪強調,台灣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關鍵在於政府帶頭、產業升級、聚焦投資。政府應藉由採購與補貼引導產業走向高科技,企業則要務實選擇能突圍的領域。台灣不能「什麼都想做」,而應集中火力在「AI PC、AR眼鏡、車用電子」這類兼具基礎與潛力的產業,才有可能在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呂董事總經理指出,台灣資源有限,但小國要有大戰略,應集中資源於一到兩個領域,而非平均分散。台灣在AI Server領域已有一定基礎,可以繼續發展代工與品牌。AI PC則可結合CPU研發與智慧化應用,讓PC獲得新生命。而AI AR眼鏡仍在起步,台灣若積極投入,有機會佔一席之地,應結合大數據、辨識、物聯網等技術,主打例如智慧交通、導航、即時資訊顯示等應用場景。 至於在車用電子的機會,他認為,電動車領域台灣難以追上中美,

  •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局,本會理事暨凌群電腦劉瑞隆總經理接受專訪建議,台灣應援引最成功的供應鏈發展模式,將矽谷相關獎勵新創的法規複製到臺灣,建構面向全球的「創新供應鏈」,並配合AI新十大建設,將全球資金、技術引進臺灣。 劉總經理指出,目前其實已經有很多知名的美國新創到臺灣來成立公司,採用臺灣的人才;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把這些人當成勞務獲取的來源,而非作為公司投資的一個平臺,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相關的法規配套跟美國矽谷不同。 以美國IRC 1202法案規定為例,在美國投資未上市公司持有超過五年以上,獲利1000萬美元以內免稅,類似這樣的法規,臺灣還沒有。另外,在美國的新創可以很靈活的發行極低成本股權來吸引人才的配套,臺灣現在也沒有。在美國,新創的技術、產品、甚至公司本身都是商品,但在台灣公司就沒辦法如此靈活安排,這是我們如若要將美國矽谷法規複製到

  • 發展產業供應鏈一直是全球重視的焦點,本會常務理事暨台達董事長鄭平接受專訪建議,可以聚焦產業共同關切如人才培育、ESG輔導訓練等議題,大家一起努力解決,讓產業供應鏈更能永續發展。 本會先前就在台達的倡議下,積極推動以公私協力建立符合產業特性的一體化永續供應鏈管理體系,鄭董事長指出,面對許多產業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時,單一公司的力量並不足以支援整體產業供應鏈,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協助,這時大家合作努力就對產業鏈發展非常重要。 觀察AI、機器人等備受注目的產業趨勢,鄭董事長則指出,AI對ICT供應鏈形成新動能,帶動零組件、系統組裝等產業受惠,而許多超大規模建設還是在美國市場,讓關稅和進而衍生的產業全球布局,仍是產業將面臨的挑戰。 談到機器人,鄭董事長認為,工業機器人發展蠻成熟,但當工業機器人被大量導入,如何將生產知識和經驗累積到虛擬的數位平台

  • 「AI還有一段路要走!」面對近年最受矚目的AI浪潮,本會常務理事暨神通資科蘇亮董事長指出,人工智慧帶來機會與挑戰並存,目前整體發展仍屬前期階段,雖然未來應用將依不同場景分流。然而現階段雲端與Edge端架構仍在競逐。此外,大語言模型雖炙手可熱,卻在精準度上仍有待突破。 蘇亮表示,硬體是台灣的強項,無論算力晶片、伺服器或系統整合都極具競爭優勢,但投資報酬率尚未明朗,顯示AI產業仍處於探索期。預期AI的發展方向最終將走向跨域整合,只有結合不同領域的應用與技術,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隨著AI的崛起與普及所帶動新一波產業轉型,AI人才的教育和養成更是受到矚目。蘇亮認為,AI素養應從高中階段扎根,不僅培養未來的專業人才,也讓非資訊背景學生具備基本能力。「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只是捐贈設備,而是創造學習機會。」因此過去幾年神通已資助多所高中建置AI 教育環境,

  • 面對地緣政治變局、AI和機器人等產業趨勢快速發展等議題,本刊走訪多位理監事會成員都指出,台灣應把握 AI、機器人浪潮,善用既有的資通訊產業優勢,並針對產業共同關注議題,一起努力解決,持續強化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讓台灣在快速變動的國際環境中持續發光。 但他們也提醒,臺灣雖在晶片、硬體代工等方面具領先地位,但在應用面並未名列前茅。未來應將焦點轉向如製造業、醫療、零售及智慧城市等垂直產業應用,逐步打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聚落,以新創能量與在地市場為基礎,並配合AI新十大建設,建構面向全球的「創新供應鏈」,將全球資金、技術引進台灣。 他們呼籲,台灣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關鍵在於政府帶頭、產業升級、聚焦投資。政府應藉由採購與補貼引導產業走向高科技,企業則要務實選擇能突圍的領域。以AI解決實際痛點,並將成果輸出國際。這樣能讓台灣由硬體強國轉型為「

  • 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挑戰,單一企業已難以應對,須依靠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協同合作。國際汽車產業經驗證明,透過產業聯盟可克服供應商成熟度不一、資源分散與標準混亂等問題。我們倡議台灣ICT產業借鏡此模式,以公私協力建立符合產業特性的一體化永續供應鏈管理體系,不僅回應國際永續最新要求,也能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永續表現。 全球法規與國際品牌商減碳要求正全面升級,包括Apple、DELL、微軟的範疇三(價值鏈間接排放)減碳目標,以及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和「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都要求企業承擔更廣泛的供應鏈責任。台灣製造業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2%,製造業範疇三排放是範疇一和二(直接排放和能源間接排放)的23倍,顯示超過90%來自供應鏈,其中電子工業是關鍵減碳對象,若忽略供應鏈減碳,永續轉型將難以實現。 目前台灣ICT產業

  • 台灣正處於綠色轉型與數位化的戰略期,綠色科技聯盟會長暨友達宇沛董事長李孝忠認為,台灣要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必須推動「綠色科技」與「數位化」的雙軸轉型,這不僅是台灣產業升級的核心策略,更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李孝忠表示,數位化技術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數據、有效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幫助企業進行更為精細的碳排放管理,使得企業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碳足跡、能源消耗等環境影響,進而調整策略,達到減碳的目標。 至於綠色科技,李孝忠則認為台灣的半導體技術不僅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更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電動車、再生能源及其他綠色技術的發展,對半導體材料、特定設備及技術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台灣企業應加快綠色科技的研發與應用,進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李孝忠認為,台灣產業具有高度技術含量,在半導體等領域

  • 目前政府為提供質優量足的人才,實現創新繁榮臺灣願景,而推動的「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在產業界面對人工智慧、半導體、太空科技、機器人等科技不斷突破,積極迎向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卻又深切擔憂人才嚴重不足下,莫不寄與厚望,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這項方案是跨部會執行,亟需政府督導執行,更應投入充足資源,加大對外推動僑外生來台就學就業、對內厚植重點產業人才培育的力道。 台灣因長期少子化和高齡化,國家發展委員會估計,2030年人才缺口將達48萬人,嚴重斲傷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契機。檢視人才來源,不外乎國內、海外。對本國人才而言,在目前少子化趨勢下,人才培育重質重方向,另外就是必須盡力吸引海外人才。 因此「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二大主軸:「全球攬才」和「強化國家未來人才競爭力」,我們深表認同,但從產業界育才、攬才、留才的實務經驗出發,提出三點建言:

  • 全球日益重視資料主權,國際法規日益嚴格。Open Data聯盟會長陳奕廷指出,台灣企業在進行跨境資料交換時遭遇諸多複雜的法律挑戰,然而台灣企業擁有堅強的ICT實力及資料儲存、處理及管理等優勢,可提供更符合國際標準的資料服務。政府若能積極支持民間組織與國際接軌,台灣將能大幅提升在全球競爭中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甚至有機會成為亞太區域資料儲存與處理的中心。 陳奕廷認為,台灣的資料服務業在東亞市場具有潛在的競爭力。以台灣與日本的合作為例,台灣與日本在推動資料共享與資料流通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台灣的企業可以通過與日本合作,將資料流通與共享的規範標準拓展至歐盟,從而提升台灣在全球資料交易中的影響力。 台灣與日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資料空間」的應用上。資料空間(Data Space)是一種促進跨境資料流通的架構,已經在歐盟國家獲得高度重視。台灣與日本

  • 在當前全球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地緣政治變化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如何確保其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維持穩定營運,成為關鍵問題。台灣資安主管聯盟(Taiwan CISO Alliance)會長金慶柏表示,政府在保障社會安全和維護經濟穩定方面,應該扮演關鍵角色。而企業也需與政府攜手加強協作,以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 金慶柏表示,台灣自上世紀冷戰時期起,曾面臨兩岸緊張的局勢,當時政府便強調了防空洞、保密措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國民教育,這些防範意識對於當前企業及政府在面對各類突發情況時,仍具啟示意義。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台灣成為世界工廠的一部分,而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爆發,則使全球化趨勢開始遭遇挑戰,台灣面臨的局勢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如今,台灣作為地處亞太的關鍵地理位置,無論在經濟、科技還是地緣政治上,都需要更多的「韌性」來應對

  • 隨著AI的普及,各產業對算力的需求急劇增加。算力的供給和需求成為一個關鍵議題。AI大聯盟會長吳漢章表示,算力作為AI應用的基礎,對企業的運營至關重要。然而,成本高昂的算力,阻礙了有心投入AI應用廠商的創新腳步。因此,如何讓產業「用得起」算力,是需要被正視的課題。 「台灣需要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來支持算力的發展。」吳漢章表示,包括提供資金支持、設立算力基礎設施,以及制定算力的使用規範等,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面對重要挑戰,探索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算力的效益,才能夠確保台灣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 在台灣,許多企業已嘗試將AI應用於產品開發中,並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有企業正利用AI提升產品的智慧化,並探索如何將AI融入到軟硬體系統的整合中。吳漢章建議,台灣企業應考慮將AI整合進產品中,並思考如何利用AI來提升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此外,企業

  • 新電價已在 4月 1 日實施,期待能喚起全民節能意識。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 COP28正式宣布將完全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更要在2030年將再生能源容量提升兩倍,能源效率提升一倍,對目前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台灣,挑戰更加嚴苛。但危機即是轉機,除應積極重新檢視能源配比、加速電力排碳系數下降,更可透過公私協力,擴大對淨零創新的投入規模,以掌握備受重視的未來成長動能。 因此我們建議,首先應秉持確保電力系統韌性和穩定度的原則,重新檢視能源配比,並讓未來擁有更多重選項,提早新能源布局。 不論國人生活、產業經濟發展,都需確保電力系統的韌性和穩定度,未來除需努力提高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安全存量」天數,持續發展合理價格充足的再生能源外,也需重新檢視能源配比,應進行多重選項,除太陽、風力、地熱等、針對未來前瞻能源如小型核電站(S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