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傑出資訊人才系列報導-力博宏
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人工電子耳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尤為顯著,這不僅是醫療產業的革新,更能促成病患生活品質的重大改善。113年傑出資訊人才獎得主的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認為,電子耳技術的未來在於整合人工智慧,以提升噪音管理和音樂處理能力,這將為聽力障礙患者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改善。
力博宏解釋,耳鼻喉科的專業並非僅限於一般常見的過敏或感冒治療等問題,實際上涵蓋了更廣泛的領域,包括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科等重要疾病。原本對頭頸癌極有興趣的力博宏,來到振興醫院後,驚豔振興在電子耳領域上的成就和支持,也開始思索,「電子耳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
喜歡音樂,曾擔任台北愛樂合唱團男高音,且具有腦科學基礎的力博宏,有了「終極器官」的目標。力博宏解釋,聽覺中有所謂的「雞尾酒效應」,在吵雜環境中,我們能專注在某人講話的聲音,是因為大腦本身有一個過濾噪音的功能。對於聽損的病患而言,這個功能會大量降低。因此電子耳應該要做到如同人類的聽覺系統一樣,具有自動降噪的功能,才能讓聽損者擁有最接近真實生活的體驗。
力博宏表示,電子耳不僅是一種可以提升聽力的裝置,還可能防止病人大腦其他功能的退化。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聽力與認知功能之間有密切聯繫。若無適當的聽力輔助,聽力受損患者老年失智症的風險可能增加四倍。這一點對於家屬和患者本身都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也提升了老年聽損者接受電子耳植入的意願。
力博宏指出,傳統的電子耳在語言處理方面已經十分成熟,但在音樂處理方面仍有待提升。音樂的頻率範圍遠比語言寬廣,這對於現有的技術來說是一個挑戰。力博宏說明,「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的引入,實現對音樂的更精確處理。」因此,電子耳的進步,不僅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對聽力障礙患者生活品質改善的承諾。
「我們的目標是不斷提升病患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在面對噪音環境和日常音樂聆聽時,希望他們能夠擁有更自然、更清晰的聽覺體驗。」力博宏過去曾與陽明交大冀泰石教授合作,利用先進的腦部影像技術來進行深入的研究,透過腦磁圖等高階儀器,了解在不同聽力與耳鳴的情況下,大腦對聲音的處理方式有何不同,這些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未來更精準的治療策略的制定。
力博宏團隊與陽明交大賴穎暉教授、中研院曹昱研究員,以及台科大阮聖彰教授長期合作,開發了一套先進的演算法,目標係以深度學習類神經智慧聯網噪音消除法「仿真」聽覺系統,模擬大腦自動聽覺過濾功能,專門用於噪音降低和音樂處理。這項技術獲得了生物科技界的肯定,贏得了世界發明大賽金牌獎與特別獎、未來科技獎、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的銅獎、連續六屆的國家新創獎、連續12屆SNQ國家品質標章,以及陽明大學45周年校慶五大創新,可望將次世代電子耳與助聽器的層次提升為完美的「人造器官」。
電子耳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耳科醫學的面貌,更為許多聽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力博宏表示,未來將繼續致力於科技創新和醫療實踐的結合,以期為更多有聽力問題的病人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不斷優化現有的技術,開發更智慧化、個性化的耳科設備,以滿足不同病患的需求,讓每位病患都能夠擁有最佳的聽覺體驗。
(發佈時間: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