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資訊月 傑出資訊人才獎 徵件開跑!
專題報導

2016發明展技術推薦系列報導

  • 長期深根臺灣並專注於研發行動通訊訊號中繼器的在地品牌-臺灣可億隆(Coiler),自1991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拓展市場並推出多樣性的產品組合,以提供最有效的室內、室外訊號涵蓋解決方案,是最有經驗並聞名全球的中繼器供應商之一。 擁有最完整的產品組合,打造從室內住宅環境至戶外需嚴格防護的環境,Coiler可依不同客層需求提供最佳訊號涵蓋解決方案。近年來,Coiler更與時俱進地結合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及網路品質軟體領域的開發,提供多款量測工具,讓射頻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在現場產品安裝、訊號品質量測與障礙管理更快速便利。 除此之外,Coiler更將原有20多年來無線行動通訊技術訊號涵蓋know-how結合物聯網、5G垂直整合應用、雲端管理平台及大數據資料採集,提供企業智慧聯網,共享資訊安全、佈建彈性、快速移動的服務與環境。去年更整合軟體研發能力,朝

  • 對著滿地的樹葉大力呼一口氣;伸出手指頭輕緩地撥開表面上的沙,這不是山林探險或戶外教學,而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洪榮昭教授利用手持式行動裝置特點,將遊戲學習理論內置的教育遊戲App-掌握世界,讓玩家在新奇有趣的人機互動過程中,吸收知識,同時增加遊戲的教育價值,達到寓教於樂的良效。 由洪榮昭教授所帶領的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近年來陸續開發了18款遊戲,內容涵蓋語文、自然科學、社會、綜合等學科,年齡層從幼兒園、國小甚至大專院校皆可適用。洪榮昭教授表示,學習可分為預習式的前翻轉學習和複習式的後翻轉學習,透過虛實整合,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利用預測答案、觀察、驗證答案的過程培養思考、推理的能力。 洪榮昭教授表示,行動裝置已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很難避免學童接觸使用,與其怕他們沉迷其中,不如將生活常識、學科知識等內容內斂於遊戲APP中,再搭

  • 望著粗壯的大腿,寬廣的腰肚,體脂肪是不少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目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學研究中心何美泠教授團隊,包括骨科教授張瑞根、陳崇桓以及中山大學機電系林哲信教授,更培養了王耀賢博士形成創業團隊,所研發的最新技術,可以在手術室中1~2小時內快速分離出脂肪間質幹細胞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自體使用沒有排斥問題。 高雄醫學大學產學營運處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何美泠教授認為,近年來幹細胞的應用已趨於成熟,臨床應用的時機已到來,然而幹細胞的來源是難題之一。脂肪的幹細胞含量高,且較不會隨著年齡而老化,將成為未來幹細胞的主要來源。 為什麼選擇脂肪作為對象?何美泠教授表示,需要幹細胞治療的疾病多半不易在早年發生,而目前坊間盛行的臍帶血冷凍保存,經過十幾、二十年的長

  •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超過8成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病,而嚴重的牙周病會使牙周組織嚴重遭受破壞,在 X光片上也可見到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被破壞,造成齒牙動搖,一般必須在齒槽骨進行補粉重建,經過大半年的時間才能進行植牙。高雄醫學大學、醫化系的王志光教授與其骨科學研究中心團隊所共同研發的「積層陶瓷製造」技術,將改變這種治療方式,是需要骨重建病患的一大福音。 「積層陶瓷製造」技術是利用負溫感性水膠系統(例如: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poly(N-Acryloylglycinamide)等等)的負溫感特性與生物陶瓷粉末攪拌使用,再透過3D列印設備升溫製作成型。負溫感性水膠溶液可依陶瓷粉末的不同,調整黏度、濃度和添加比例。並且可以控制燒結溫度參數來促使陶瓷粉末間均勻收縮,取代大多陶瓷元件製作上需透過機械力擠壓定型的成本與時間

  • 為了減緩石油枯竭的威脅和節能減碳的目標,世界各國紛紛大力推動生質燃料政策,讓科學家積極尋找替代能源,而以廢食用油作為主要原料的生質柴油,擁有環保、低成本等優勢,成為眾所期待新興替代能源之一。中山大學林淵淙教授生質柴油製造方法,一掃傳統製造方法帶來的廢液問題,讓生質柴油成為真正的綠色能源。 有別於傳統製程的生質柴油使用勻相催化劑,容易導致廢液生成,新技術採用二階段預酯化/轉酯化反應,林淵淙教授表示,預脂化時醇-鹽酸莫耳比越高時可降低越多的游離脂肪酸,先降低油離脂肪酸有利用後續生質柴油轉酯化反應。其中反應溫度、酸觸媒濃度與醇酸莫耳比是脂肪酸酯化反應的重要參數。在較大的醇酸莫耳比、較高的反應溫度以及較高的酸觸媒濃度可得到較高的平衡常數與正向反應速率常數,致使提升酯化反應的平衡轉化率與正向反應速率。 至於生質柴油因酸價過高而造成使用車輛零件損傷的

  • 根據財政部統計,烘培業每年產值高達千億元,可見國人對於糕點、麵包的喜愛程度。經過一連串的食安風暴,民眾對於養生、自然、健康有更進一步的要求由嘉義大學所開發的「蔬果預拌粉技術」,可依據不同水果原料,設定不同乾燥條件,以達到最佳成品製作時間以及最小的營養成分破壞,同時滿足產品色、香、味和保留營養價值,可望為烘培界帶來新氣象。 「一般蔬果乾燥食品為求快速都是使用高溫帶走水分,這樣不僅會破壞水果的營養分,也會造成褐變反應產生對人體不好的物質。」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呂英震教授解釋,傳統乾燥方法是利用高溫烘乾,或是將水果加糖浸漬後再烘乾,這樣的話會使維他命C等不耐熱的營養素被破壞,浸漬的過程也會使植物多酚等營養素流失。蔬果的風味通常不耐熱,只要溫度一高就揮發掉,所以高溫處理通常會喪失新鮮的味道。 「蔬果預拌粉技術」則可依照食材的特性、用途目的與成本需求

  • 令家長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是一種新型的腸病毒,會引發孩童腦炎、肺水腫甚至死亡,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藥物或疫苗可以有效對抗,嚴重威脅孩童健康。海洋大學吳彰哲教授長期投入藻類多醣體對腸病毒的免疫防治工作,發現紅藻多醣可與腸病毒71型產生作用,能有效降低病毒在體內的作用,保護兒童免受病毒侵擾,真可謂孩童和家長的一大福音。 憑藉著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吳彰哲教授利用海洋大學地理優勢,對台灣週邊海域藻類進行普查研究,發現原來常作為食品增稠劑的紅藻萃取物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能夠有效阻絕腸病毒71型的入侵,讓人體免於感染風險,對於家裡也有小寶貝的吳彰哲教授來說,自然不能錯過深入研究的機會。 吳彰哲教授表示,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人類接觸污染的器具或玩具後,經口誤食後感染。大人的抵抗力佳,經過適當治療和休息後即可痊癒,然而孩童卻可能引發腦炎、肺水腫,甚至急性

  •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截至105年度7月,台灣廢塑膠容器回收量高達10萬餘噸,可見台灣塑膠容器的普遍性後背後廣大的再生資源商機。為促進物質回收再利用與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亞東技術學院開發「廢塑膠容器回收系統」,具簡單、體積小、辨識度高等特性,能有效減輕環境負荷,成為環保、永續家園,建立資源永續利用的好幫手。 亞東技術學院團隊指出,塑膠容器已成為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牛奶罐、果汁瓶、寶特瓶、洗髮精等,都與塑膠容器密不可分。然而塑膠容器的範圍廣大,依材質可分為PET、PE、PP、PVC、PS等,但由於種類繁雜、辨識不易,雖然有極高的回收率,卻造成後續分類困難、成本高昂等問題。 研究團隊賴金輪、陳俊宏老師解釋,傳統的塑膠容器分類是採用條碼辨識,容易因為容器外型限制,扭曲、缺損或是液體殘留而造成判別失誤,使得分類成果不盡理想,連帶影響後續回收再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4年發表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肝癌佔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排名第二,每48分鐘就有一位肝癌病患被診斷。每年初次診斷約1萬1千人,死於該病約8千人,是一個治癒率低、死亡率高的癌症。為了找出解決之道,長期鑽研的癌症防治的高雄醫學大學陳宜民教授建立「GNMT啟動子驅動之冷光報導子為藥物篩選平台」,為肝癌患者力拚生機。 陳宜民教授表示,苷胺酸甲基轉移酶 (簡稱GNMT)除了對肝癌腫瘤有抑制效果,對於暴露在各種致癌物質,包括黃麴毒素和多環芳香烴也有保護作用。在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其腫瘤組織中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FLD)患者、肝硬化患者(肝癌高風險群)及囓齒實驗動物的肝臟中,GNMT的表現量是下降的。 此外,高比例的GNMT基因剔除鼠,會自發的產生肝癌;若小鼠的肝過量表現人類GNMT則可抵抗黃麴毒素B1誘導之肝腫瘤的發生,而過

  • 隨著台灣社會都市化和老年化的程度逐漸升高,銀髮族朋友曾經有過的田園經驗很難在都市叢林中再現。為了提供銀髮族重拾農耕生活的樂趣,培養健康休閒活動,同時滿足食安和綠色環保意識,南開科技大學民生學院研發團隊以「銀髮族健康促進之組合架式室內魚菜共生栽培暨情境感知技術」,它結合現代的智慧科技設計情境感知功能,可以因應不同植物所需提供不同光照,並使水質保持穩定,讓銀髮族朋友在家即可輕鬆享受田園之樂。 台灣魚菜共生聯盟創辦人也是研發團隊的成員,蘇博豐表示:養魚和種菜本來是兩種各需專業技術的領域,但魚菜共生讓兩者間產生互助結合,利用互助共生的養耕模式達到雙重效益,以飼料補充魚不足的營養,魚排泄物中的氮肥供植物生長,再佐以養液補充菜不足之養分,而菜對於水的濾淨讓魚可以健康成長,形成一循環再利用,互助共生的概念.城市中魚菜共生的推廣,有助於彼此之間話題的營造,促進

  • 從軟銀的Pepper、亞馬遜(Amazon )的ECHO到華碩Zenbo,機器人正在全球颳起旋風,而大家也都期待著,機器人將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帶給社會什麼樣的新風貌。成功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同時也是前任台灣機器人學會理事長的李祖聖教授,其所開發的居家服務型機器人,也許可以讓我們一窺居家服務機器人的突出之處。 這個名叫May的機器人身高約150公分,重量約55公斤。擁有能抓取物品的雙臂和四輪驅動的底盤,能像汽車一樣以前輪驅動的方式前進外,機器人也能原地自轉或全向式平移,不受輪胎迴轉半徑限制,更能夠在多樣、狹小的環境中靈活移動。 李祖聖教授表示,機器人的應用環境相當多元,不同的服務內容必須賦予機器人有相對應的能力。May是居家服務型的機器人,家庭成員可以透過語音或手勢下達指令,如「請幫我拿桌上的可樂」,透過自我學習和路徑規劃能力,May可以

其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