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資訊月 傑出資訊人才獎 徵件開跑!
專題報導

最珍貴的軟實力!傑出資訊人才獎

  • 編按:人才是國家最珍貴的軟實力!象徵國內資通訊產業至高榮耀的選拔活動-『資訊月傑出人才獎』,今年十位得獎者名單已經出爐。本會編輯部特別採訪了這十位得獎者,一窺藏在得獎理由背後的工作甘苦談。 ------------------------------------------------------------- 資訊應用會讓人有感,常常是因為解決了人們工作、生活上的問題,這種說法雖是老生常談,但在台灣電力公司主辦系統策劃專員蘇冠華的身上,可獲得完美的詮釋。 蘇冠華於成功大學電機系就讀時,因選修一門程式設計課程,從此和軟體工程結緣,退伍後蘇冠華以資訊專長考入台電公司,其回憶中提到,當初在台電桃園區營業處任職時,從現場工作同仁獲知地理資訊取得有諸多不甚便捷的地方,便試著利用Google Map、微軟Silverlight等新穎IT技術開發程

  • 【本會訊】巨量資料(Big Data)已經形成產業了嗎?投入巨量資料領域甚早的精誠集團Etu負責人蔣居裕觀察,巨量資料連在美國都還處在早期階段,當出現多個行業端到端(End-To-End)解決方案時,巨量資料就可以說成為一個產業。 蔣居裕在趨勢科技子公司騰雲計算任職時,就開始接觸巨量資料,近三年則負責精誠集團經營巨量資料業務的Etu團隊,蔣居裕指出,由於有先前的經驗,更能快速地找到發展的方向,而精誠現在就處在積極型塑可以重複銷售,提供垂直領域端到端整體解決方案的過程中。 在建構這樣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蔣居裕表示,最初可能是以專案的形式出現,巨量資料的搜集、處理,比較容易標準化,但進一步進行巨量資料的判讀、分析,這時就牽涉到那個垂直領域或領域內某家公司獨特的知識。 那有沒有可能因為牽涉到這種獨特的知識,造成解決方案不易普及到所有公司,蔣

  • 【本會訊】老一輩測繪人員有句話:「前世不孝娘,今生做測量」,說的是早期測繪人員必須上山下海的辛苦。時至今日,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主任劉正倫指出,隨著航遙測、衛星定位等測量技術的進步,資訊技術協助整理、繪製、保存、使用各項測繪成果,現在的測繪工作應該是「前生做好事」的人從事的行業了。 也許有人會問,現在Apple、Google都提供地圖服務,為什麼還要由國家進行測繪的工作?劉正倫則反問,有那個國家因為這種狀況,就停止自己國家的測繪工作,而且測繪中心測得的成果,有些部份是商業公司無法做得到。 劉正倫舉例,測繪中心圖資精度可達1.25公尺,相對於許多網路上的地圖服務,使用者是無法得知街道巷弄的寬度,這在判斷如消防、救護等車輛通行狀況時,就無能為力。 劉正倫說,但在測繪中心的圖資中,卻可獲得相關的訊息。目前國內已有許多機關使用測繪中心的圖資,

  • 【本會訊】職業運動使用資訊技術,已是常態,而當國中體育教學,遇上資訊應用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台北市仁愛國中學發中心執行秘書楊昌珣經過多年出國交流觀摩後,他的結論是:台灣豐富的資通訊科技資源,再加上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創意,讓台灣運用資訊技術的體育教學,在全球名列前芧。 但這一路走來,中間仍有許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楊昌珣回憶,缺乏設備是早期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要適合體育教學的環境,楊昌珣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可以收納電腦、投影機等設備的箱子,讓楊昌珣可以隨處將布幕架起來後,就可以進行資訊化教學。 隨著資訊教學的進化,資訊技術的進步,楊昌珣開始將數位影像應用在體育教學上。楊昌珣指出,國中教學當然無法使用昂貴的攝影設備,但一般可以分成29格的數位影像檔案,已足夠國中體育教學的使用。 因此楊昌珣當時就採取類似如今頗受關注的翻轉教學方式,先將

  • 【本會訊】台灣資通訊產業蓬勃發展,提供許多優秀人才發揮的舞台,但展望未來的發展,獲得103資訊月傑出資訊人才獎的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志成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人,不僅是少子化可能造成優秀的人才不夠,也擔心無法和國際接軌。 陳志成觀察到,美國同樣面臨資訊工程人才不夠的問題,但他們敞開大門吸納其它國家的人才,就拿美國大學有許多重要職位是由外國人擔任來說,在台灣似乎不太會有這樣的情形。 陳志成指出,資訊和電機領域不同,電機多半專注在產品的研製,但資訊卻必須經常和外界溝通。因此台灣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國際化,並脫離低階代工生產模式,朝設計轉型。 陳志成鼓勵有志投入無線暨行動計算領域的後繼者,除需熟悉相關專業知識,也應多和國外學者專家交流,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及早掌握關鍵智財權。 至於無線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陳志成認為,良好的

  • 【本會訊】即使在資訊科技很夯的今天,師大附中學務主任李啟龍也不諱言,不見得高中學生就對學習資訊科技,抱持很大的興趣,但透過抓住這些年輕人的心性,仍有機會播下學習資訊科技的種子。 李啟龍以附中開設資訊課程為例,以往程式設計受限於資訊設備或系統,比較無法向別人展現學習的成果。但隨著行動裝置帶動App熱潮,附中的資訊課程就以讓學生動手寫App為主,寫完立刻可在同儕間,秀出自己的傑作,結果讓這門課程有上百人想選,但只有30人可以如願以償。 李啟龍指出,高中生仍有許多其它學門的學習壓力,而且資訊課程到底不是升學課目,難免不容易成為高中生首要的學習目標。但透過課程的設計,只要能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能夠親自動手去做,自然就會讓資訊科技在這些學生心目中的萌芽。 李啟龍表示,雖然附中的資訊相關特色課程,學習過程很輕鬆有趣,但背後包含了許多資訊技

  • 編按:人才是國家最珍貴的軟實力!象徵國內資通訊產業至高榮耀的選拔活動-『資訊月傑出人才獎』,今年十位得獎者名單已經出爐。本會編輯部特別採訪了這十位得獎者,一窺藏在得獎理由背後的工作甘苦談。 ------------------------------------------------------------- 在目前台灣一片創新、創業的熱潮下,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指出,台灣不缺創業的人才、點子和熱情, 但應更強化可以引導創業的環境、和可供試鍊的場域。 在創立蓋德科技前,許賓鄉曾在IBM工作十多年,累積了日後創業的能量,但許賓鄉語重心長地說,沒想清楚,千萬不要出來。因為創業是一件很苦的事,不僅是苦自己,更是苦一個家庭,還苦到週邊的親朋好友。 許賓鄉認為,盲目地鼓勵一窩蜂式的創業,並不是一件好事。對於每個有志創業的人,應該有一套輔導的機

  • 【本會訊】「美國看待研發人才,著重應用的創意;台灣則是如何讓應用實現」,宇瞻科技總經理張家騉如是說。 任職宇瞻科技的日子中,張家騉有7年多是在美國度過。除了法務,幾乎歷練過各個和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等相關的部門。正因為這樣豐富的職場歷練,談到台灣和美國科技產業在研發方面的異同時,張家騉有著第一手的敏銳。 張家騉指出,科技產業應更著墨在提升價值,要投入一定程度的資源在發明、創意上,並將具有商機的概念商品化,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特別是面對日趨普遍的全球雲端服務,以及未來物聯網應用的發展,相關產業應拋棄傳統思維,洞悉產業趨勢中的潛在需求,透過創新思維提供更佳「使用者體驗」,以軟硬整合的方式,開發更貼近客戶需求的產品,轉化成更多優質服務回饋給客戶。 張家騉更強調,人才是推動企業創新的動能。台灣研發人才十分傑出和優秀,但應更積極地展現和強

  • 【本會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面對各界期待甚高的健康、醫療等資訊應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資訊室主任林獻堂的選擇,是從簡單自我量測的保健雲下手,將各種方便的量測儀器,包裝成類似Kiosk的健康便利站,如今在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花博公園等都可見到。 為了讓大家都可很容易使用,林獻堂所率領的團隊,一直在思考和改進使用的方式。林獻堂最先注意到,台北市民平均每個人手上都有多張悠遊卡,最先就選擇讓民眾持悠遊卡,使用健康便利站。 林獻堂指出,悠遊卡是RFID卡的一種,這樣的設計,也可以讓民眾只要是拿RFID卡,也能使用健康便利站。隨著吸取花蓮、馬祖等地民眾的生活經驗,如今健康便利站也可接受健保卡。 資安是另一個問題,也是民眾在接觸醫療、照護、保健等資訊應用時,相當關注的問題。林獻堂引用一句俗諺:「雞卵密密仍有縫」,來說明對資安問題的戒慎謹慎。

  • 【本會訊】自台灣大學電機博士班醫工組畢業後,就以IT軟體服務為理想,毅然決定創業的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提醒,以創業做為創新的手段,存在著可能忽略營運模式的陷阱。 相對於15年前開始創業,吳漢章認為,今天對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擁有好創意的人,可以比以往獲得更多的注目、更多的資源,當然也會面對更激烈的競爭、更急速的時間壓力。 如從整個產業大環境的轉變上來看,吳漢章也觀察到,今天將是一個產業大垂直整合的時代。在許多其它產業都希望能善用資通訊技術,與像平板、智慧手機所形成的水平整合產品,相互合作互補,造就進行大垂直整合的機會。 在吳漢章的心目中,物聯網(IOT)加雲端(Cloud)、教育學習、健康醫療等,是三個值得注意的大垂直整合領域。教育學習、健康醫療原本在台灣都建立了不錯的服務體系,在整合資通訊相關技術後,應該會有進一步發展的

其 他